第12卷第41期总第442期 《静静的顿河》

  • 发布时间:2025-10-24
  • |
  • 作者:暂无
  • 阅读次数:45

12卷第41期总第442

  《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著

中文222  凌美茵         指导老师  张丽丽

image.png


内容简介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史诗级长篇小说,以顿河地区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串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国内战争的宏大历史。

小说核心围绕葛利高里的挣扎展开:他出身传统哥萨克家庭,既眷恋草原的自由与旧有生活秩序,又被动卷入时代洪流,在红军与白军之间反复摇摆,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爱情的纠葛(与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的情感)及亲人的接连离世。最终,战争摧毁了他的一切,他带着仅存的儿子回到顿河岸边,却发现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只剩无尽的迷茫与悲凉。

作品兼具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细腻,既展现了哥萨克民族独特的文化与精神,也深刻探讨了个体在剧烈时代变革中的命运沉浮与选择困境。

写作背景

《静静的顿河》的核心写作背景是1912年至1922年的俄国社会大动荡,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随后的苏俄内战,作者肖洛霍夫以家乡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真实生活为蓝本创作。

哥萨克作为俄国历史上特殊的边疆群体,既忠于沙皇又有强烈的自治传统,在时代变革中陷入“站队”困境——他们既反抗过沙皇,也与苏维埃政权爆发冲突,小说主角葛利高里的挣扎正是这一群体命运的缩影。肖洛霍夫通过家族恩怨、爱情纠葛与战争场面,真实还原了大时代下普通人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无奈与悲剧。

精彩分享

1. “人不是牲口,不能任人驱赶。”

2. “在爱情上,没有胜者,也没有俘虏。”

3. “真理常常是苦涩的,像艾蒿一样。”

4.“格里高力明白了:他和所有的人一样,在历史车轮下不过是一粒微尘。”

5. “家,不是房子,是活在房子里的人。”

6. “他回到家乡,但故乡已不再是原来的故乡,他自己也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只有静静的顿河,依旧无声地、永恒地流淌……”

个人感想

初读《静静的顿河》,是被肖洛霍夫笔下的顿河风光所吸引——那片“像一块巨大的、被露水打湿的黑丝绒”的草原,那“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的顿河波涛,还有哥萨克人骑着马在旷野上飞驰的身影,仿佛能让人闻到青草与泥土的气息,听见马蹄踏过大地的声响。可随着书页渐次翻动,这份初见的浪漫便被命运的沉重所取代,合上书时,耳畔仍回响着顿河不息的涛声,眼前却挥之不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灵魂。

格里高利·麦列霍夫,无疑是这本书最让人心碎的角色。他本是顿河边一个普通的哥萨克青年,有着剽悍的身手,也有着朴素的善良——他会为了保护一只受伤的雏鹰而驻足,也会在战场上对敌人流露出不忍。可他的一生,却始终在“选择”与“迷失”中打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怀着哥萨克的荣耀奔赴战场,却在目睹了无数鲜血与死亡后,对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十月革命到来,他既不愿像父亲那样固守旧的秩序,也无法完全认同新政权的激进,于是在白军与红军之间反复摇摆。他不是没有过坚定的时刻,比如为了保护家乡反抗过红军,也为了心中的正义谴责过白军的残暴,可时代的浪潮太过汹涌,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像在漩涡中挣扎,最终只会被卷向更深的困境。

最让我动容的,是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娅的爱情。他们的感情始于禁忌的诱惑,却在漫长的苦难中沉淀成了彼此唯一的救赎。阿克西妮娅是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她被丈夫虐待,被村民非议,是格里高利的出现让她感受到了被珍视的温暖。他们一起逃离家乡,一起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哪怕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只要能依偎在一起,似乎就能抵御世间所有的苦难。可命运偏要一次次拆散他们:先是格里高利被迫参军,两人天各一方;后来好不容易重逢,阿克西妮娅却在逃亡途中被流弹击中,死在了格里高利的怀里。当格里高利抱着阿克西妮娅冰冷的身体,在顿河边茫然四顾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心中的世界正在崩塌——他为之奋斗过、挣扎过的一切,最终都成了泡影,只剩下他一个人,像一片被风吹落的叶子,在顿河边无所归依。

肖洛霍夫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塑造了多么伟大的英雄,而在于他用近乎白描的笔触,写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下的无奈与悲哀。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格里高利的父亲潘苔莱,固执地坚守着哥萨克的传统,却也有着对家人的牵挂;格里高利的妻子娜塔莉亚,温柔善良,却因丈夫的背叛而心碎,最终在难产中死去;还有那些普通的哥萨克村民,他们既渴望和平的生活,又不得不被卷入战争的漩涡,在时代的裹挟下身不由己。这些角色就像顿河边的野草,看似平凡渺小,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可再顽强的生命,在命运的碾压下,也会显得如此脆弱。

合上书,顿河的涛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它静静地流淌着,见证了哥萨克人的荣耀与衰落,见证了爱情的美好与破碎,也见证了无数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沦。肖洛霍夫用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由英雄的光环堆砌而成,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所构成。那些在命运中挣扎的灵魂,那些在苦难中坚守的爱情,那些在时代变迁中逝去的传统,都像顿河的波涛一样,虽然会被时光冲刷,却永远会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属于它们的印记。而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也仿佛能在顿河的涛声里,看见自己命运的褶皱,读懂生命中那些无法言说的沉重与温柔。

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年出生于顿河继申斯克镇一个磨坊主家庭,母亲是哥萨克。13岁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学业,少年时代在战火中度过。1920年起当过征粮员、搬运工人等。1923年参加“青年近卫军”文学团体,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成为职业作家。1925年回到顿河地区定居,1984年在出生地克鲁齐林诺村去世。

主要作品:192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是其代表作,共4部,于1928-1944年陆续出版,通过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一家三代的遭遇,描绘了1912-1922年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变化。1932年发表描写农业集体化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于1960年出版。卫国战争时期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等,1956-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

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著    I512.4/9031/2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9     馆藏地:图书阅览室一(西)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706124, 今日访问量: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