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第10期 总第29期 2016年11月25日
钱钟书的《围城》
思政16 区兰
“我在城里,你在城外;我想出去,你却想进来;我在徘徊,你在等待;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作者介绍: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为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得牛津大学艾克塞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经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词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从本;1972年3月,62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创作背景:《围城》写于1944-1946年。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的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城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遭遇。
内容:从婚姻是“围城”,到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能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与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要什么文凭,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不得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要成了,却因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布莱登大学博士”外文系主任韩学俞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小姐结婚后,方孙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辞职与孙小姐吵翻,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观后感:生活本身就像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成功与失败……每个人每一件事情都是这座围城的组成部分,其实我们好像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没有为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动力去支撑,但又好像有一个个笼子在等着我们,总走不出这个笼子。实际上这个围城来至我们的内心,失望,痛苦,不满足,厌烦,和各种失败,只要追求我们的内心世界,满怀希望去看世界,这里将会是一个快乐的家园。还有成功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你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不断去寻找最好的自我。
围城/钱钟书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I246.5/Q276-1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图书馆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