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卷第15期 总第88期 《秋天的怀念》

  • 发布时间:2018-06-15
  • |
  • 作者:汉语言文学162班 匡秋
  • 阅读次数:294

第5卷第15期  总第88期   2018年6月15日

《秋天的怀念》

汉语言文学162班 匡秋

作品简介:
  《秋天的怀念》是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史铁生散文集。该书既有耳闻能详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也有充满思辨性的随笔《对话四则》、《“安乐死”断想》,还包括了《足球》、《命若琴弦》等阐发道理的小说。

写作背景:
  该书的作品多是作者从北大荒回到北京的时候写下的。史铁生在知青下乡的时候导致双腿瘫痪,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很多与常人不一样的看法。也因此,他的作品总是被人们认为充满了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辨性。散文多是回忆性散文,如《秋天的怀念》是写于自己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但是身患肝病的母亲却不断鼓励他要坚强。母亲去世多年,他也从抱怨中走出来,认真听母亲的话好好活着。而他的小说,大多篇幅短小,语言却充满安静的力量。

经典语录:
  1、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3、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4、“顺其自然盖不等于逆来顺受,人对生、对死都要求着意义。先不说这个,总而言之,要是我们一时弄不清是做人好还是做其他动物好,我们不妨只记住一个事实:我们是人,我们必不可少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就是说无论我们赞成思考这一问题,还是禁止思考这一问题,还是设法逃避着这一问题,我们都已经进入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羡慕其他动物,但是从我们是了人的那一天其,我们就无法改变自己的种类了,况且,子非鱼,安知鱼不知生死乎?”

个人感想:
  拿起这本书看,你会忍不住第一时间看完,并且从中得到安静的力量,而与此同时,你也在不断地跟作者对话,走进作者那个充满思辨性的世界。下面就来谈谈看完后印象最深刻的几篇文章:
  《秋天的怀念》应该说是看了很多年了,从小学到大学,但是初看《秋天的怀念》时,自己心中并没有多大感触。当潘老师用这篇文章来讲解语文教学时,说该篇文章是细节描写突出母爱的伟大。才发觉自己之前阅读过于浅显,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是不太能体会这其中的母爱和作者怀念母亲的悲痛之情的。
  《我与地坛》一文充满了对生命以及生活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静坐观察地坛的生命,包括植物,也包括来地坛的形形色色的人,去顿悟人生——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讲一个搁我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见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描写他在地坛思考时,也在写到母亲每次看到他去地坛的时候总是担心他会想不开,从而满地坛地寻找、问人。但是她却尽量不让自己的儿子发现自己,给儿子独处的时间。读完只有一种感受:母爱是润物细无声的。
  《对话四则》充满了思辨性,让你不断跟作者思考生与死,职业、事业,尊重与平等等问题。中国人似乎很避讳生死问题,害怕生老病死。但已经获得生命,即使觉得人的一生过于短暂,也要思考明白。生死乃是万事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无法改变,欣然接受可以不必焦虑生活。
  《命若琴弦》的语言充满了哲理性。小说的开头与结尾是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老盲人最终没有获得光明,而小盲人也得靠着那个“拉断1200根的琴弦的药方”活下去。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他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曾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著 I217.2/S588-2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222646, 今日访问量: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