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12期 , 总第350期
《围城》
——钱钟书著
思政221班 卢日芳 指导老师 王 燕
内容简介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
写作背景
《围城》的写作背景主要基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中国社会,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和国共内战的紧张局势之中。
《围城》的背景设定在1940年代的上海,这是一个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观念和家庭结构受到冲击的时代。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作者钱钟书在这个时期的个人体验和对周围人的观察。钱钟书从1944年开始构思这部作品,并于1947年完成初稿,整个创作过程大约持续了三年。
精彩分享
1. 围城的壁垒高耸入云,坚不可摧。但城墙之间的通道,却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线希望,给予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每个在城中的人都向往自由,而每个在城外的人都渴望安稳。
2. 围城犹如一个巨大的磨盘,将人的梦想和理想磨成了干涸的河流。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永恒的渴望与失望交织,成就了这个世界的无尽繁华与哀愁。
3. 围城里的春天,绿叶葱茏,花开如锦。生命在这里如同被困在精致的鸟笼里,追求与挣扎,成为每个城中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4. 你不会认识我,虽然你上过我的当,你受我引诱时,你只知道我是可爱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你没有看出是我。只有拒绝我引诱的人,像耶稣基督,才知道我是谁。
5. 睡眠这东西脾气很怪,不要它,它偏会来。请它,哄它,千方百计地勾引它,它便躲得连影子也不见。
个人感想
在细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之后,我深受启发,感慨颇多。文章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和心灵挣扎,这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命运与选择的哲学巨著。在钱老的笔下,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荒诞的世界,让我在其中看到了自我的投影,也窥见了社会的缩影。
小说中的婚姻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方鸿渐的婚姻生活,从最初的激情到最后的平淡,再到最后的厌倦,反映了婚姻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钱钟书先生通过方鸿渐的婚姻生活,讽刺了社会上对于婚姻的种种偏见,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矛盾。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独立个体在相互理解和妥协中共同成长的过程。
《围城》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读完《围城》后,我对于生活、爱情和自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幸福往往不是目的地,而是旅途中的风景。我们不应该被外界的围城所束缚,而应该勇敢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既不盲目追求,也不轻易放弃。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主要作品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围城/钱钟书著 I246.57/Q276.2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