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38期 总第376期
《南京大屠杀》
—徐志耕著
汉语言文学235班 梁嘉宜 指导老师 梁莉冰
内容简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遭难者达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中国人排起来,可以从南京连到杭州;这三十万中国人的血,凝起来有一千二百吨。然而,日本至今尚有人从根本上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尚有人著书撰文为侵略者开脱罪责。而我们国内尚无一部较全面、较完整地反映这一事件的著作。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从纪实文学方面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历史的风烟,以详尽的事实和资料,将这一事件的始末告诉给读者。
写作背景
本书写于1987年,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
精彩分享
1、团结不仅仅是群体的组合,也是感情的凝聚。沦陷后的南京,民族仇恨和民族自尊心使中国人变得更伟大和崇高了。
2、可江水茫茫,寒风呼呼,没有一只能摆渡的船!
3、铅灰色的登陆艇在雾茫茫的长江上缓缓航行。我站在甲板上,两眼凝望着岸边的一景一物。我的心是沉重的。沧桑变迁,人事代谢,这一段弯弯曲曲的江岸,沉淀着一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个人感想
徐志耕的著作《南京大屠杀》是一部深刻揭示历史真相的作品,它以严谨的历史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史料和个人口述史,详实地再现了1937年至1938年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阅读此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一次回顾,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震撼和反思之旅。书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令人触目惊心。无数无辜的生命在战争的铁蹄下被无情剥夺,妇女儿童遭受难以言喻的暴行,城市的繁华瞬间化为废墟。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无法回避人类历史上这一黑暗篇章的存在。徐志耕通过对幸存者的采访、档案资料的挖掘,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场景,让人深切体会到战争带来的无尽苦难。《南京大屠杀》也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面对极端的暴力与残忍,人的尊严如何得以维护?正义与邪恶的界限何在?这些问题促使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同时,书中也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中华人民相互扶持、勇敢抗争的精神力量,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同样令人感动。
通过阅读《南京大屠杀》,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历史的悲剧告诫我们,任何忽视和平的行为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书中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描绘,是对当今世界的警醒,警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努力构建和谐共处的国际关系,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徐志耕的这部作品还强调了尊重历史的重要性。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则是对未来的一种负责任态度。作为后辈,我们有责任将这段历史真实、完整地传递下去,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的真相,铭记历史,更好地珍惜和把握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南京大屠杀》是一本沉重而深刻的历史著作,它不仅记录了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事件,更引发了对人性和战争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徐志耕,浙江绍兴人,1946年生,1964年入伍,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舟山、北京、福建、绍兴、南京等地部队从事新闻和文化工作,历任新闻干事、军报记者、编辑、专业作家等职。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荣获二等功和三等功及多次嘉奖,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庄重文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第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现为香港《宁波帮》杂志总编辑。
主要作品:《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合作)、《南京大屠杀》(译有日、英、法等国外文版本)、《情海望不断》《莽昆仑》《忧乐万家》《步鑫生十年沉浮记》《是是非非李庆霖》等。
南京大屠杀/徐志耕著 I253/X841 北京:线装书局,2014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