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0期 总第411期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行政管理242班 覃慧甜 指导老师 林桂安
内容简介
书中记录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在沙漠中寻找独特的“宝藏”,那是别人眼中的破铜烂铁,却是他们装点沙漠小屋的宝贝,将简陋的家布置得温馨而富有艺术气息。三毛积极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撒哈拉威人交往,遇见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女孩出嫁前的奇特“美容”仪式,展现出沙漠民族对传统的坚守以及文化的差异。在沙漠中,他们也遭遇了诸多困难,缺水少电、物资匮乏,但三毛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她和荷西相互扶持,在艰苦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共同经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冒险。
写作背景
三毛自幼便对流浪充满向往,对远方有着无尽的憧憬。她在欧洲游历期间,偶然看到了撒哈拉沙漠的照片,那片广袤无垠、神秘而又充满未知的沙漠深深吸引了她,使她决心前往。当时,三毛与荷西情投意合,荷西为了支持三毛的梦想,提前在沙漠找到工作,等待她的到来。在这片远离现代文明的沙漠里,三毛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丰富的经历成为她创作的源泉。她用细腻的笔触,将在沙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成就了这部充满生命力的《撒哈拉的故事》。
精彩分享
书中《悬壶济世》一篇令人印象深刻。三毛凭借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有限的医学知识,为当地的沙漠居民治病。她用指甲油为女孩补牙,用消炎药粉处理伤口,这些看似简单甚至有些“土气”的方法,却解决了居民们的实际问题。她的善良和热心肠在这片沙漠中传递着温暖,展现出人性的美好。而在《沙漠观浴记》里,三毛对沙漠人独特的洗澡方式进行了细致又幽默的描写,从她们用石头刮身体去污垢到在神秘的“泉水中”洗澡,这些新奇的场景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沙漠民族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个人感想
在书页的翻动间,我踏入了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那片广袤无垠、神秘莫测的天地。《撒哈拉的故事》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另一种人生的大门,引领我在炽热的沙海与纯粹的情感中穿梭,感悟着生活的本真与生命的力量,让心灵接受了一场不一样的经历。
初读此书,像是邂逅一场绮丽的幻梦,却又真实可触。三毛与荷西,这对灵魂伴侣,远离繁华都市,奔赴撒哈拉的荒芜。他们的爱情,在沙漠的狂风中扎根,在简陋的居所里绽放。那所用拾来的“宝藏”装点的沙漠小屋,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他们的欢笑与梦想,是爱让这片贫瘠之地化为温暖的港湾。从筹备婚礼时荷西送的珍贵礼物——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到两人在烛光下共享简单晚餐,这些点滴如同沙漠中的星辰,照亮了平凡日子,让我看到爱情最质朴纯粹的模样,无关物质,只关乎两颗契合的心。
书中对撒哈拉威人生活的描绘,是一场文化的奇妙碰撞。三毛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这个神秘民族的风俗画卷缓缓展开。女孩出嫁前复杂而奇特的“美容”仪式,在陌生与震撼之余,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化的多元与差异。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有误解、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三毛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这使我不禁反思,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接纳。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索、去珍视。
《撒哈拉的故事》绝不是简单的游记,它更像是一部生活的启示录。沙漠的恶劣环境,缺水少电、物资匮乏,生存的艰辛如影随形。然而,三毛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笑对一切。她用智慧和勇气将苦难酿成美酒,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诗。在《悬壶济世》中,她凭借有限的医学知识为当地居民治病,那看似荒诞却又充满温情的“治疗”过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悲悯。这让我明白,生活的境遇或许无法选择,但对待生活的态度却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怀希望与热爱,就能在荒芜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三毛的文字,质朴而灵动,如沙漠中的清泉,自然流淌,润泽人心。没有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却有着直击灵魂的力量。她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沙漠的壮丽景色:“天是蓝的,地是白的,直着看,是一轮金的太阳,横着看,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寥寥数语,那雄浑壮阔的沙漠风光便跃然纸上,让我身临其境。她对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撒哈拉威人的憨厚、狡黠、热情,在她的笔下鲜活立体,呼之欲出。
合上书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对自由与梦想的极致追求。她跳出世俗的框架,勇敢地奔赴心中的远方,在沙漠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她的故事让我懂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安稳与平淡,而在于勇敢地去探索未知,去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在这个物欲横流、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迷失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和梦想的方向。《撒哈拉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浮躁与迷茫,也给予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勇气。
这部作品是沙漠与爱情的交响,是文化与人性的奏鸣,更是自由与梦想的赞歌。它让我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生活的无数种可能。每当我在生活中感到疲惫与迷茫,都会翻开这本书,让三毛的文字引领我回到那片炽热的沙漠,去感受那份纯粹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在这片精神的沙漠中,我汲取着力量,学会在困境中坚守,在平淡中发现美好,在喧嚣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向着自由与梦想的方向,坚定地前行。
这部作品也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对梦想的执着。三毛放弃了都市的舒适生活,选择在沙漠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她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发现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坚持,激励着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追求自己心中的远方。《撒哈拉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沙漠。
作者简介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于重庆 ,是中国台湾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与旅行家。她自幼展现出对文学的热爱,性格独立倔强,充满对世界的好奇。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剧本:《滚滚红尘》。书信集:《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等。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著 I267/S026-37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藏馆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