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4期 总第14期 《中国农业史》

  • 发布时间:2016-06-03
  • |
  • 作者:参考咨询部
  • 阅读次数:759

第1卷第14期  总第14期  2016年6月3日

《中国农业史》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到2015年年末,全国农民总量6034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43.9%。农民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语出《谷梁传·成公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

我国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可见国家与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各级各类课题、专家学者也多以“三农”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研究,并且著书立作,如曾雄生著的《中国农学史》,开启了以个人独力撰写综合性农史的先例。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的目的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中国农学史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曾老师先从结论入手,再分四大编展开论述,四大编分别为:先秦时期的农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和明清时期的农学,结合中国传统农学体系的特点及各自时代背景,详细介绍中国农学史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农学史》有两大特色。一是穿插于行文中的许多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在本书的第236页末尾,《齐民要术》则提出了生粪的坏处:“凡生粪粪地无势,多于熟粪,令地小荒矣”。这里指出施用生粪的缺点是肥效不高,而且容易滋生杂草。又如,本书的487页末尾记道:《开工开物》提及秧龄,“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曾老师以个人之力,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供了许多考证,确是花费了不少心血。

另一特色是对地方性农书的介绍和分析较为详细深入,因为农业说到底是地域性鲜明的产业,综合性的农学正是建立在地域性的基础之上。如南宋最重要的地方性农书——《陈旉农书》,本书用了整整一章介绍了此书,从陈旉其人到西山之考,从主要内容到农学成就,详细地讲解了《陈旉农书》一书。同理,曾老师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湖南地方农书、四川地方农书、关中地方农书、山西地方农书、江淮地方农书、山东地方农书、河北地方农书、江西地方农书、江南地方农书等。

曾雄生,男,1962年生,江西新干人,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任《中国农史》、《农业考古》等多家刊物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史和农业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等书。
 
中国农业史/曾雄生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01   S-092/Z031  馆藏地:自然科学一(东区图书馆四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198906, 今日访问量: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