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6期 总第231期 2022年3月25日
《沉沦》
——郁达夫
小教文20班 石冬霞
内容简介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
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愤与哀怨并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
写作背景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
由于郁达夫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人的一切合理欲求的自然发展,认为人的情欲不过是自然的天性。因此作家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讨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
但是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浓厚的人们来说,《沉沦》中的自渎与窥浴,《秋柳》和《寒宵》中的宿妓嫖娼,《茫茫夜》和《她是一个弱如子》中的畸恋与同性恋,这种种离经叛道的描写,无异于对雅文学的冒犯与亵渎,因而受到不少非议。其实在很多时候,主人公所感受到的那种“性的苦闷”与“生的苦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作家意在用一种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郁达夫小说对于青年性苦闷、性心理的描写,从思想意义上来说,体现了强烈地反封建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从现代小说的创作来说,作家开辟了创作的新的题材和领域。
精彩分享
1.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2. 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
3. 知识我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颗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4.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5. 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6. 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7.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8. 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
个人感想
郁达夫的《沉沦》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态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地揭示了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
书里,他总是沉浸在自己虚幻的世界,聊以自慰。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己的家兄拿出来作比较,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己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他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
从某种程度来说,《沉沦》适合去静静地反复品读,将郁达夫先生书中的自然环境去想象,去试着融入进去,甚至可以尝试在脑海中,参与到他的生活中,读他读过的诗,看他看过的风景,走他走过的路,你会发现,痛苦,也可以痛苦得很高尚。孤傲而卑劣,这就是《沉沦》的主人公的特点。任何一部著作,都有它留在这世上的理由,我想,对于《沉沦》来说,最好的理由不过是它可以刺激当下年轻人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不怕堕落,不怕有灰暗时期,怕的是不敢面对自己有些肮脏的一面,或者,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着那些青涩和傻气,而成为了真正的沉沦者。
总的来说,通过主人公在留日时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近乎心灵独白式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看到人物内心的冷寂、灰暗、忧郁。沉沦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然而“沉沦”并非只是沉沦,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觉醒和挣扎。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风,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目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论》《放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这桂花》《怀鲁迅》等。
《沉沦》/郁达夫著 1246.7/Y842-5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