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3期 总第284期 2023年3月21日
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著
汉语言文学213班 李雨霏
内容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写主人公许三观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他先后十一次卖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难关。
第一次卖血,是因为他回乡下后遇到的一个朋友要去城里医院卖血,出于好奇,也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强壮,并且卖一次血便可以挣到三十五块钱,所以许三观也去卖血了,并用挣来的钱娶了人称“油条西施”的许玉兰。。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他的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赔钱,方铁匠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中喜欢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
许三观第四次卖血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后,全民大饥荒,无论他老婆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他又去卖血。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他把卖血的钱直接给了一乐。
第六次卖血是在刚送走一乐后,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的许玉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口求丈夫去献血。
在这之后不久,一乐生病了,为了救一乐,许三观又一次找李血头卖血。可李血头不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
许三观最后一次试图卖血是在儿子们都成家立业之后,六十多岁的他到街上闲逛,偶然闻到炒猪肝的香味,于是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年轻的血头嫌他太老了,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医院不收了。许三观顿时觉得自己已经没用了,他用卖血的钱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次又一次灾难,而此时已没人要他的血,如果家里再有灾难,该怎么办呢?他的精神崩溃了,他绝望地哭了。
写作背景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写作风格成功转型的标志。余华曾经被认为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此时中国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此前的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得社会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改变,“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大众文化,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化领域内的重要表现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的关键性时期,人们更加强调自我个性的张扬,希望个人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相应的集体主义观念,却处于逐渐被弱化的状态。在文学创作领域内,作家的创作思绪与以往发生了明显不同,怀疑传统道德理想,更加关注个人的生存空间,文学题材也倾向于表现民间个人生活。在此种背景之下,加上现实力量的感召,余华创作了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卖血记》他真切地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有着更为感人的力量。余华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文本回击了文学界对于先锋作家所谓的现实失语和玩弄形式的指责,确立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精彩分享
1、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
2、爱不是我多有钱,有多么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给你。关键时刻,替你挡风遮雨。
3、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
4、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带来的味道总是相伴而至,有时这个味道重点,有时那个味道重点,这样才真实。
5、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写作和回忆里,不仅可以无限次重复生命,还可以选择生存的方式。因此,阅读和回忆无异于重活一次,可以填补生命的遗憾。6、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谁没个三长两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7、我今天算是知道什么叫?汗钱了,我在???挣的是汗钱,今天挣的是?钱
8、她在大街上行走,使她的漂亮像穿过这座城镇的河流一样被人们所熟悉。
9、也不能说力气比你多,我们比你们城里人舍得花力气,我们娶女人、盖屋子都是靠卖血挣的钱,这田地里挣的钱最多也就是不让我们饿死。
10、这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做了坏事不肯承认,以为别人都不知道了,老天爷的眼睛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个人感想
书对我是极其有吸引力的,我曾经无数次想过血能帮人干什么,但我从未
想过血能卖钱娶老婆,吃一顿美味的饭,还债,救活儿子。 许三观用他的血撑起了整个家,因为卖血,许三观有了一个家,但在我看来许三观是一位好父亲,文革期间,许玉兰成为了批斗的对象,所有的人远离许玉兰,一乐、二乐、三乐都不愿去给她送饭,许三观看似迫不得已去给许玉兰送饭,却会为许玉兰做她爱吃的红烧肉,藏在白米饭的下面,回到家里,她脚站肿了,他倒热水给她烫脚,她回来晚了,他把饭菜焐在被窝里。在家里形式批斗许玉兰的时候,许三观让她坐下批斗,许玉兰在交代自己的"错误"的时候,许三观把自己林芬芳的事情也交代出来。许三观要让许玉兰知道,他们都犯过错误,他们是平等的,大家心里都不要责怪自己。许三观也是在为妻子在孩子们的面前争取尊重。也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一样都犯过错,但都是爱他们的。 他也会为了救孩子,舍命卖血,知道一家医院不能接受他连着卖血,他就规划卖血的路线,一边去找儿子一边卖血,知道会卖掉自己的命,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一命换一命他也觉得值得。如果说血浓于水是亲情,那这种用自己的血换回儿子生命的行为,又是人世间多么伟大的爱啊! 血是许三观生命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可当他年老踏进医院,准备再卖一次血,可医生却告诉他:他的血是猪血,没人要了。他哭了、他慌了,因为他不知道下次再有灾祸,不能卖血,自己还能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人们失去了唯一的希望,该怎么活下去? 但我想作者想表达并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想告诉我们,命运犹如一座大山压得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但只要永不放弃、拼尽一切,一切都有逆转的可能,生命才不会失去意义。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7年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主要作品:《第七天》《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鲜血梅花》《战栗》《黄昏里的男孩》《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世事如烟》《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黄昏里的男孩》《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等。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1247.57/Y775.39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