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46期 总第327期 《心灵的焦灼》

  • 发布时间:2023-11-10
  • |
  • 作者:暂无
  • 阅读次数:36

10卷第46期 总第327

《心灵的焦灼》

                 ——斯蒂芬·茨威格著

环境202班 何菁    指导老师 彭雅飞



内容简介

  《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写作背景

1936年夏天,茨威格南美之行前不久西班牙爆发内战,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欧洲动荡不宁,许多人弃家逃亡,颠沛流离。纳粹的气焰嚣张,茨威格生活中也发生不少变故,他经历了婚变,母亲去世,哥哥逃亡,自己不得不申请英国国籍,身患严重哮喘病的恋人绿蒂因为是德国人而处境危险。茨威格为形势所迫,忧心忡忡,情绪低沉,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能安下心来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可见他有强烈的愿望,要宣泄在他心里不断折磨着他的苦恼。就在这时茨威格创作了他生平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小说反映了茨威格对故国的眷恋,对往日的憧憬,也反映了他对绿蒂的爱。这种爱含有极大的同情。茨威格原来想把这本书叫做《同情》,可是嫌它不够含蓄,后来定为《心灵的焦灼》。

 

精彩分享

1、这个世界上最恶劣的坏事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而几乎总是因为软弱而产生的。

2、同情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只有下决心走到底,直到最终的痛苦的结局,只有怀着巨大的耐心,才能帮助别人。只有决心作出自我牺牲,只有这样,才能助人!

3、在我的心灵还没有清醒地理解这危险之时,我的身体已经拒绝了这猝然的拥抱。我们的本能总比我们清醒的思想更加明白事理。

4、做事半途而废,说话有头无尾都是坏事。这世界上的万恶之源乃是半吊子精神。

5、只有那些无法估量,把握不住的东西才吓唬住我们。相反,一切有限的东西,一切确定的东西刺激人们去试验,变成衡量我们力量的尺度。

6只有互相补充,配合得当,才会产生最完美的和谐。表面看上去,最最出人意表之事,往往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7、一旦你知道,你对别人也还有些用处,这时候你才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使命。

8、讲了很多故事的人,必有人讲故事给他听。

9、一个人什么东西都能逃避,惟独逃避不了他自己。

10、做人得好好控制自己的同情心,否则比麻木不仁危害更甚。

 

个人感想

余华曾评价说:”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斯妥耶夫斯基,茨威格的叙述也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套路,上来就给我叙述的高潮,而且持续到后面。”茨威格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心灵的焦灼》是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他的作品并不以情节的复杂性取胜,人性的挣扎和道德的冲突才是他孜孜以求的主题。

在扉页上,茨威格就写道:“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茨威格以他擅长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入探讨了他对爱与同情的理解。

这部小说以奥匈帝国覆灭前夕为时代背景,讲述了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和双腿瘫痪的贵族少女艾迪特之间的爱情悲剧。艾迪特狂热地爱上了少尉,虽然少尉对这位残疾少女充满同情和怜悯,却因懦弱和世俗压力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仓皇逃避,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惨痛结局而抱憾终生。

一切源于“同情心”,虽然女孩有她本身性格的缺陷,但更重要的是男主人公深陷于能帮助到别人而获得的满足和成就感当中,以为自己的一点陪伴和怜悯就能为女孩甚至女孩的一家人带去无穷的快乐,他忽略掉了自己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坚定力,更无法在这复杂的情感中保持清醒。甚至直到最后都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而选择一走了之。虽然他也有采取措施和行动试图挽回局面,但还是失败了,最终酿成悲剧。

就像文中医生对他说的一段话:“一个成熟的人插手干预事情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决定自己要走到何种地步,而不是随便玩弄他人的感情!我承认您出于纯正高尚的动机,才把这些人哄得晕头转向。但是在这个世上,不会问您是态度冷硬还是个迟疑,而是取决于最后究竟成功了还是搞砸了。”

总而言之,不要去做同情心泛滥的人。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不要随便同情任何人。因为如果同情心泛滥,做事情往往把自己拖入漫无边际的泥潭。同情谁,你的潜意识就自动背负谁的命运,背负身边人的命运后果,就是边界模糊,互相伤害而陷入无止境的内耗。有余力再去帮助身边的人,自己羽翼尚未丰满能力不足时的帮助,只会把自己拖下水,看似委屈,实则愚昧。

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要让别人认识到自身的位置与责任,就要稳当成为自己,明确契合当下时空的底线与原则。超出本有角色或能力予以别人不正确的妄念与期待,是不对的,迟早崩盘。保持尊重互惠的基础,允许自己成为自己,允许别人成为别人,留有彼此发挥与成长的余地空间,才会皆大欢喜。

希望我们都能活得通透,永远天真。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剧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他擅长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主要作品:《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等;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

 

心灵的焦灼/斯蒂芬·茨威格著   I521.45/C941-4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200702, 今日访问量: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