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8期 总第409期
《活着》
——余华著
小教文定向2024班 姚洁 指导老师 梁莉冰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因赌博败家,从富家子弟沦为普通农民。在动荡的时代中,他经历了家人相继离世的悲痛,包括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尽管命运多舛,福贵依然坚韧地活着,与一头老牛相伴,平静地面对生活的苦难,整本书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无奈。
作品评价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认为,《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很苦很善良”的特质,这种苦难与善良的结合,既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传递了正能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指出,余华通过这部作品探讨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强调“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活着》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寓言,揭示了绝望与地狱式的人生,是一部真正的哲学启示录。 文学评论家王干指出,《活着》以冷静、幽默的笔法,展现了命运的残酷和人物的坚韧,是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指出,《活着》不仅是余华创作的重要转型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作品。 美国《时代》周刊称《活着》为一部“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人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坚韧。 德国《柏林日报》称这部作品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认为它以富有同情心的叙述,传递了关于生活和意志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活着》的故事跨越了20世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重要阶段,包括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农村地区。余华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普通人在巨大社会变革中的无奈与挣扎。余华的童年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出生于浙江海盐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时经常目睹医院中的生死离别,这些经历使他对生命的脆弱和苦难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对生命的敏感和对苦难的洞察力,也体现在《活着》中。同时,余华在创作《活着》时,灵感来源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讲述了一位老黑奴经历一生的苦难,家人相继离世,但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余华,促使他写下这部作品,以展现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个人感想
在看了余华,《活着》之后,我潸然泪下,我不知道为什么书中的主人公富贵一生那么悲惨,一生都在失去。福贵,福贵,有福有贵,可是他却没有幸福,也没有富贵,有的只是面对自己父母、妻子、子女、女婿和外孙的离去,他一个处于底层的人,幸福仿佛遥不可及,他不能和别人那样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总是经历着生离死别。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便是富贵的一生,是他可怜、可悲、可叹的一生。少年挥霍,中年丧子,亲人一个一个失去,满纸死亡的气息,没福,没贵,贫贱的日子只剩下孤单的自己。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他们的离开带给富贵的只是孤独与遗憾。从前少年不知天高地厚,意气风发,整日在城中找乐子,与妓女嬉戏,与人赌博,染上许多陋习,一日日把家里祖传下来的一百多亩地败光,至此一家败落,父亲被气死。母亲年纪已大,却还要下田种地、干农活,此后身体不好。即使那时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可也依然无法抵抗命运的安排。再去城中为母亲找大夫时,被国民党抓去充军。两年之后,好不容易回到家与自己的妻儿团聚,却得知母亲在他被抓充军时已去世,女儿凤霞在一年前发了高烧,变得又聋又哑。那时他本以为只要一家人还在一起,哪怕家里条件不好,可是他还年轻,有的是力气可以下地干活来养活家人。可奈何老天从不见得这些命苦的人,儿子有庆的善良,被人利用,最后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勤劳能干落落大方,好不容易有一个爱她的人二喜结婚,却不想因难产而死;妻子家珍一生为这个家操劳,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患软骨症,并且得知两个儿女离去之后病逝……他们的离去令我悲伤,也为富贵难过。
余华曾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文中的福贵,开始的活着是为了家人而活着,那时他们都在,他的心中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想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可是随着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的死亡,他并没有放弃活着,是因为那是女婿和外孙还在,没有灭绝对生活的期望,但随着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离去,他依然选择活着,那时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单单只是“活着”而已。在所有亲人离去之后,他买了一头老牛,陪伴自己度过最后的时光,他给老牛取名为富贵,也是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努力地活,拼命地活,哪怕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富贵也曾说过:“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辈子,然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连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段话听起来很不是滋味,可能他是假装释怀,可能他也是真的释怀了吧。但我知道他是有多悔恨,多痛恨自己的吧。如若年少懂事,家中不会落到贫穷的地步,后来也不会发生如此多的事,他也就不用经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最后也不会仅剩自己孤零零的留于世间。可他真的做到了和自己谅解,和生活谅解,对命运已经释然,这便值得我们思考。
每当想起富贵,我便会看到许许多多的例子。我看到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本该享受晚年的时候,却为了生计不得不出来干着劳累活,我看见他们佝偻的身影,满脸的皱纹,我的内心说不出的难受与心酸。“我读得了圣贤书,却管不了这窗外事,心生怜悯是我,袖手旁观也是我,共情是我,无能为力也是我,这情绪像尖刀一样不停的刺痛我。”,我想为什么世界会有这么多的劳苦人呢?为什么上天不能眷顾他们,怜悯他们?他们的前半生已然够辛苦,为何后半生依然不能安享晚年?我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或许人生本就如此活着,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无比。有人是为家庭而活,有人是为金钱而活,也有人为自己而活,活着的人并非是身躯的活,而是人的灵魂经历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经历酸甜苦辣,也经历幸福美满。愿世间的苦命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活着。愿我们都能好好地活,为自己而活,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所活着。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高唐,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1983年开始创作,1984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随后在文坛崭露头角。余华的作品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著称,善于通过平凡的故事展现人性的坚韧与生命的厚重。他的代表作包括《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
活着/余华著 I247.57 Y755-15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馆藏地:综合图书一(西区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