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8期总第419期
《悲喜自渡》
——季羡林
思政231班 周芳芳 指导老师 张丽丽
内容简介
《悲喜自渡》这本散文集精心收录国学大师季羡林创作的三十七篇经典佳作,记述了他对人生、自然、故乡、孤独的思考和感悟。从《夹竹桃》《石榴花》的草木情怀,到《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思;从记录养猫日常的《咪咪》《老猫》,到回忆故人往事的《我的女房东》《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一路追随作者真挚朴素的笔触,体悟生命的万千悲喜。淳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呆板,典雅而不雕琢。
写作背景
《悲喜自渡》的创作根植于季羡林晚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复杂的人生境遇与时代语境。彼时中国社会正经历“后文革”创伤修复与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冲击:文革余波中知识分子的集体反思尚未消散,而市场经济转型又催生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季羡林以“在场者”身份目睹历史暴力的残酷(《牛棚杂忆》的暗线),亦亲历改革开放后文化自信的萌发,这种撕裂感投射于书中——既有对个体苦难的悲悯(《赋得永久的悔》中母子永隔的锥心之痛),亦有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如《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学术余温的延续)。
个人层面,季羡林在完成《糖史》《吐火罗文研究》等学术巨著后,晚年创作重心转向散文随笔,标志着其精神世界的转向:从“史论”的宏大叙事转向“心论”的个体书写。1992年《留德十年》的出版可视作这一转变的序章,而《悲喜自渡》则彻底褪去学术外衣,以质朴文字直面生命本质。书中反复出现的“孤独”“自渡”“缺憾”等主题,既是对其一生坎坷(幼年丧母、十年文革牢狱、晚年丧子)的沉淀,亦是对“不完满才是人生”的豁达注解。季羡林以“布衣学者”之姿,将个人悲喜升华为对普世命运的观照,使这部散文集成为一部“立体的生命启示录”。
精彩分享
1.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世间有多少光怪陆离的现象,千奇百怪的遭遇,归根结底都只是自渡自疗,别人不能代替。
2. 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3.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4. 时间是一个无情的法官,它对每一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它都毫不留情地把你送进坟墓。
5.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个人感想
“这世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一个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消化人事悲喜,纵然经历坎坷也必能到一定的圆满。”这句话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悲喜自渡》,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观,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悲喜自然也各不相同。
《悲喜自渡》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部散文集,这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精心创作的三十七篇经典佳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他对人生、自然、故乡和孤独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作为一位文学巨匠,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情感真挚、笔触细腻,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季羡林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他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既有欢笑也有泪水,既有顺利也有坎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自渡。这不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书中的每篇文字都像一幅生动画卷,带领读者踏入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世界。
从《竹叶青》《石榴红》中对植物的深情描绘,到《故乡之月明》中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从描写养猫日常的《喵星人》《老猫咪》,到回忆往事的《我家的女房东》《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季羡林先生以独特视角和笔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这本书一个分为四章,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回忆小时候一些人和事,记忆中故乡的一点一滴。第二部分主要讲是植物不过大部分都是花,能看出作者是爱花者。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动物,作者是爱猫人士。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人物,一生中影响他,帮助他,他过爱的人。文章简单易懂,普普通通的文字描写的绘声绘色。他经历了很多,家里贫穷,寄人篱下求学,后来背井离乡,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遗憾终身,缺失母爱父爱,爱而不得。谁会想到一个会欣赏花,爱猫如命的人是一个如此冷漠的人。也许是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大彻大悟,让他明白了人活一世的真相,无论是悲是喜只能自渡,他人难悟。全书看下来被一种很真挚朴素的感情所冲击到,珍视所拥有的,永远向前看,永远有闪烁的希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示。首先,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真谛不在于追逐名利,而在于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其次,它让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学会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最后,它让我们意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自我和世界的书籍。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无暇看看朝霞、落日、山河、草木,读完之后内心收获了浮华之中的一丝平静,体会到质朴文字的力量。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同时也让读者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季羡林先生通过文字传达出的人生智慧,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聚散离别,看清人心,学会自渡。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曾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桂冠;著作等身的散文大家,一生为读者留下两千万字的著述;精通12种语言,通晓14门学科,在梵语、吐蕃语等研究领域的造诣少有人企及;感动中国人物——“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的散文如其人,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看似简单平易,却秀色内涵。有节奏性,有韵律感。
主要作品:《留德十年》《回忆师友》《清塘荷韵》《二月兰》《八十述怀》《不完满才是人生》《悲喜自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夹竹桃》《清华园日记》《季羡林书信集》《谈人生》《牛棚杂忆》《做人与处世》《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
悲喜自渡/季羡林著 I267/J182-81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09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