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26期总第427期
《袁氏当国》
——唐德刚
历史232班 郑丽那 指导老师 张丽丽
内容简介: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民国开国前后,垂帘听政而无术支配的隆裕太后,拥一对寡妇孤儿入承大统的摄政王载沣,帝制回头泡沫王朝的悲剧人物袁世凯,建国蓝图的最高当国者孙中山,有野心也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家宋教仁,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黄兴,从美国吹来帝制东风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始共和终帝制而误袁氏的杨度,自我贴金或他人捧场为帝制派的“六君子”,国人眼里的大草包袁克定,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洪宪王朝的梁启超,泡沫战争里的蔡锷……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创作背景:
“自民国有史以来,吾尚未见一本、一篇甚或一页对袁(世凯)有正面评价之书。有之,或自不才始也。”书中主人公袁世凯,是近代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他曾凭借着自己的领袖才能和超凡魅力建立了不世事功,却也因为他的人生败笔受人诟病,以至于后世史家乐此不疲地对他一贬再贬,俨然不顾他的事功。而唐德刚先生的反省——“在忧患余生中,历经国破家亡、家破人亡和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之后,霜晨月夕,闭目沉思,再佐以读破千卷史书的分析,余终觉人类也只是脊椎动物之一种,圣贤、禽兽之分,哪有若斯之绝对哉?”通过史实记载与书中叙述的相对照,以一种全新的视野看待这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尝试对袁世凯这个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诞生的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和人物剖析,让世人重新审视袁世凯其人。
精彩分享:
1.然见微知著,不谨细行,终累大德,袁世凯后来之身败名裂,都可于此等细微人品中见之。一个政客每好逞一时之快,而罔顾死后遗臭万年,是愚不可及也。当政者应知生前自律才好。
2.朋友,为着民族生存,为着人类公理,我千万先烈,死且不惧,区区裂土封侯之虚荣,美妇醇酒之俗欲,有何足恋?
3.他自己,乃至他的智囊团,都不能了解,任何政治、社会的模式,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慢慢地发展出来的。
4.袁翁世凯的处境,还在夔州府和白帝城之间,他望峡生畏,要掉转船头,驶回重庆,其居心原不难理解,只是其行为则愚蠢不堪罢了……他此时已驶船入峡,顺流而下,滩高浪险,掉头逆水,必然翻船,而袁及其党不知也,悲夫!
5.其尤为难能可贵者,是被袁世凯通缉、袁谍日夜跟踪、悬赏捕杀的国民党诸元老,如黄兴、陈炯明、柏文蔚、钮永建、李烈钧等在此国亡无日之时,不但不乘袁之危,利用国难,共同倒袁;相反,他们竟公然呼吁同志:“暂停革命,一致对日。”黄兴在美亦曾致书冯自由,请转劝孙公“应即放弃讨袁工作,免为日本所逞”。这是何等胸襟?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5.然士君子为政,治国安邦,自应有其立身从政的原则与主见,而曰为小人所误,终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已。
6.朋友,不要小看这些封神鬼话,在适当的关口,那些原在天堂、地狱之间徘徊的政客,何择何从,往往就会因它而决定于一念之间。
7.袁世凯之当国正值我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开辟时期,而他又天生是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主观的个性和客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两者凿枘不投,怎能不粉身碎骨呢?凿枘不投是普遍现象,袁氏则较甚于他例而已,无足怪也。
个人感想:
“人的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以往,袁世凯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单一的、负面的,几乎与“窃国大盗”、“卖国贼”等标签划等号。然而,在阅读了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后,我对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认识,我意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灰色地带。
“从1910年到1916年的短短七年中,袁氏三变其身:从‘回籍养病’的开缺大员,一变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廷重臣,再变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三变为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其身份变化之剧,地位奴升之速,人生结局之悲,在近代中国几乎无人可匹。”袁世凯前半生的功成名就与后半生乃至后世的功败垂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袁世凯凭借“养敌”“逼宫”和“摊牌”的政治策略,“左右逢源、面面俱到”,终荣登大位;而他“跌落神坛”则在于“众叛亲离”,掉头逆水,违背历史潮流。历史人物的命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袁世凯的“窃国大盗”形象,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虽然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逼迫清帝退位,并在后来恢复帝制,这一行为确实让他背负了千古骂名。然而,袁世凯对国家的富强有着深切的愿望,他的爱国之心不可否认。书中曾提到这样一句话——“在适当的关口,那些原在天堂、地狱之间徘徊的政客,何择何从,往往就会因它而决定于一念之间。”这让我重新思考了袁世凯的动机。或许,他的称帝行为并非完全出于个人野心,而是受到了当时复杂政治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在传统帝制与共和制度之间摇摆的人物,袁世凯的选择或许更多是出于对当时国家局势的无奈应对,而非单纯的个人野心。
“宋教仁案”是我对袁世凯最大的误解。袁世凯固然有过“不能重用之,就除之”的想法,但其非常欣赏宋教仁,“除之”那是下下策,更别提宋致死未尝疑袁,最后的遗折是最好的证明。唐德刚先生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访问,重新梳理了宋教仁案的案情,并指出袁世凯未必是幕后主使。这也让我意识到,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并非我们教科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宋教仁案的发生,背后可能有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权力斗争。袁世凯作为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固然难辞其咎,但将全部责任归咎于他,或许也有失公允。
关于“二十一条”的签订,袁世凯在签订“二十一条”时,面对的是日本的强大军事压力,北洋政府的兵力根本无法与日军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选择了谈判,并在谈判中据理力争,最终放弃了“二十一条”中最苛刻的条款。这一过程让我看到了袁世凯在外交上的努力和智慧。虽然“二十一条”的签订让袁世凯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但事实上,他在谈判中竭尽全力捍卫国家利益,实属不易。这种弱国外交的无奈,让我对袁世凯的评价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
袁世凯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既有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也有个人的野心与局限。他的成功与失败,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时代背景的产物。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将其黑白化,而是应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性弱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获得启发。
读完此书,我不禁反思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式。我们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一个人,却忽略了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内心的挣扎。历史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正如唐德刚先生所展现的那样,重新审视历史人物,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认知的提升。
最后,我想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历史事实是静止不变的,但后世对历史的解读却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历史,而每一次解读,都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新审视。希望我们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理解那些被误解的人物,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生活。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袁氏当国/唐德刚著 K258.307/T231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馆藏地:社会科学五(东区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