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28期总第429期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 发布时间:2025-06-24
  • |
  • 作者:暂无
  • 阅读次数:12

12卷第28期总第429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许纪霖

历史233班  谢敏          指导老师 梁莉冰


 image.png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特视角系统梳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通过史铁生、黄远生等具体人物的个案分析,探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存在困境。作者既对知识专业化与商业化进行冷峻批判,又回溯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转型中的命运沉浮 ,还剖析了专业分工与公共关怀之间的张力,在思想史维度重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且深刻的知识分子群像图。

写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与专业化转型期,部分知识分子因利益诱惑或学术体制束缚,逐渐丧失公共关怀,甚至与利益集团勾连,引发公信力危机。许纪霖希望通过梳理20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揭示其在历史转型中的命运沉浮,反思知识专业化、商业化对知识分子品格的冲击。

精彩分享

1.知识分子就是社会中那些繁琐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理解的人。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无非就是创造或传播抽象的价值符号的一群人。

2.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更加突出了知识分子存在的合理性。到了当代社会,有一个问题正在日益突出,那就是所谓的“公共性”丧失的问题。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完全是由各种局部的共同体构成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真正的多元化虽然不一定有元话语,但共同体之间、局部之间一定是有交流的,彼此是可以对话的。

3.知识体制的专业化是从9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的。随着国家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加大,大学这些年不仅在学生人数和教学规模上大大扩张,而且在管理方式上也逐渐靠拢企业化的科层管理模式,知识按照严格的学科分工建制进行生产和流通,并且以一套严格的学科规范对教授的知识成果进行专业评估。

4.一方面,他们必须从属于一个知识上自主的、独立于宗教、政治、经济或其他势力的场域,并遵守这个场域的特定法则;另一方面,在超出他们知识领域的政治活动中,他们必须展示在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权威。他们必须做专职的文化生产者,而不是政客。

个人感想

合上《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书页间蒸腾的历史烟尘久久不散。许纪霖先生以抽丝剥茧的笔触,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徐徐展开,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叩问自己:当我们谈论知识分子时,究竟在谈论什么?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那些凝固在教科书里的时代剪影,此刻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文字间与我对视。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的身份撕裂。从"五四"时期高举启蒙火炬的先驱,到建国后经历思想改造的学者,再到九十年代面对知识体制转型的学人,每个历史切面都映照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他们既渴望以独立之思想烛照社会,又不得不与现实的枷锁缠斗。这种撕裂感,在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故事里尤为动人——梁思成、林徽因在战火中守护学术火种,金岳霖在昆明的茅草屋里写出《论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即便身处困厄,也要守住精神的尊严。

在专业知识日益细分的今天,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正在悄然流失。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当我们沉迷于史料的考据,醉心于学术规范的雕琢,是否正在遗忘历史研究的初心?许纪霖先生笔下"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的辩证,犹如一记警钟。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该是蜷缩在专业壁垒里的精致匠人,而应是心怀天下的思想者。就像司马迁写《史记》,不仅是记录史实,更是在追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绝非空谈,而是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

作为历史师范生,这本书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我们研习历史,不是为了故纸堆里的自娱自乐,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回应现实的叩问。当看到书中关于知识分子代际传承的论述时,我忽然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境,而真正的传承,不是重复前人的话语,而是继承那份对真理的执着、对社会的关怀。就像鲁迅先生在《热风》中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向上的勇气。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微弱。但或许,真正的知识分子从不需要喧嚣的掌声。他们如同暗夜中的灯塔,即便光芒有限,也要为迷途的航船指引方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时代的褶皱处,寻找那些不灭的精神火种,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简介

许纪霖,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中国现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问题研究。

主要作品:《无穷的困惑》、《智者的尊严》、《中国现代化史》、《寻求意义》、《许纪霖自选集》、《另一种启蒙》等。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   D663.5/X873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馆藏地:社会科学四(东区五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475279, 今日访问量: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