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8期总第439期 《中国文脉》

  • 发布时间:2025-10-14
  • |
  • 作者:暂无
  • 阅读次数:21

第12卷第38期总第439期

《中国文脉》

                              ——余秋雨

 汉语言文学245班  杨鸿俏      指导老师  梁莉冰

 image.png 

内容简介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脉络起点,解析了中国文化从源头到近现代的演化历程。书中从甲骨文的神秘符号、《诗经》的质朴文风切入,梳理诸子百家思想爆发期的文化碰撞,解码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继而阐述秦汉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传承的奠基作用,剖析屈原楚辞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司马迁《史记》铸就的“史家绝唱”如何确立中华文脉的恢弘格局。全书纵贯魏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聚焦阮籍、嵇康、李白、杜甫、苏轼等23位标志性文人,通过他们的命运沉浮(如屈原投江明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轼贬谪中的豁达),展现文脉在不同时代的流变与韧性。

写作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信息碎片化和文化多元化冲击,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趋向表面化,部分人对文化根源与核心脉络的理解出现断层。余秋雨先生基于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希望通过梳理中国文化从起源到成熟的完整脉络,挖掘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核,让读者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重新认识“文脉”的价值。他以自身深厚的文史功底,将复杂的文化演变转化为通俗且有深度的文字,旨在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助力文化自信的构建与中华文化命脉的延续。

个人感想

在图书馆碰到《中国文脉》这本书时,感觉“文脉”这两个字竟有些疏离,散发着满是学术理论的“冷”。这些按照历史铺展的学术,仿佛跟我琐碎的生活隔着千年鸿沟。但当我翻开书页,余秋雨先生的笔触却彻底打破了我的偏见。他笔下的“文脉”从不是孤立的诗文与作家,而是一条奔腾千年的“精神长河”,每一位文人都是河中鲜活的浪涛:写孔子周游列国时“累累若丧家之犬”,却始终坚守“仁者爱人”的初心,让我看见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泥沼中不折的脊梁;评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决绝,让我读懂真正的尊严从不是顺遂时的张扬,而是绝境中对精神使命的坚守;谈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却在“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里,把生活的苦难酿成了诗意的醇酒,让我忽然懂得:人生的风雨从不是对生命的惩罚,而是淬炼精神的熔炉。那些曾被我视作“枯燥考点”的文脉,此刻都成了跨越时空的知己,用他们的人生境遇,解答着我关于“如何坚守”“如何面对困境”的困惑。

最让我震撼的,是余秋雨先生对“文脉本质”的解读:“文脉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骨血里的精神基因,是我们面对世界时的底层逻辑。”书中对“汉字与中国人格”的阐释:“字要横平竖直,做人要端正坦荡”,让我真正懂得了汉字书写规范背后这朴素的教诲,每一代学子在书写汉字时的一笔一画,正是文脉在民间最鲜活的传承。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前的竞争的趋势越来越强烈。我常常陷入“内卷”的焦虑,看着同学考证、竞赛连轴转,自己却在众声喧哗中失了方向。但当我看到《中国文脉》里的陶渊明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更让文脉跳脱了对“非凡人物”的聚焦,转而从凡人生活里穿过,变得更具普世温度。即便身处热闹“人境”,也能凭“心远”二字营造偏静之境。这份高远心怀,能让人主动跳出世俗的追逐浪潮,甘愿做“边缘化”的自己。但即便处在这样的边缘,生命也不会失色,这种淡然的心态正是处在时代洪流中而深陷焦虑的我需要学习的。在混乱中找到片刻宁静,这不是一种放弃,而是心态上的调整,弦紧易崩,要在焦虑的的大环境中调整好心态,在宁静中积蓄力量,才能更好地前进。陶渊明这份不被外界裹挟的自然通透,恰是解开我焦虑的密钥。“文脉”里那些我们以为尘封的古老哲思,却早已悄然浸润生活的肌理,在陷入迷茫时刻化作托举我们前行的精神炬火。

这次的阅读是一场“寻找精神力量”的旅程。让我懂得,所谓“传承”从不是生硬地背诵古文,而是从文明长河中汲取精神养分,活出有底气、有温度的人生。当面对生活的起伏时,我会记得:我们脚下的土地,曾孕育出孔子的坚守、司马迁的坚韧、苏轼的豁达,这份文脉基因,早已成为我穿越人生风雨的力量。 

精彩分享

1.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

2.王维像陶渊明一样,使世间一切华丽、嘈杂的文字无地自容。他们像明月一样安静,不想惊动谁,却实实在在地惊动了方圆一大片,这真可谓“月出惊山鸟”了。

3.人是可塑的。一种特殊的语法能改变人们的思维,一种特殊的程序能塑造人们的人格。

4.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而且,又让中国文脉跳开了非凡人物,而从凡人身上穿过,变得更普世了。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是中国当代文化学者、作家、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探险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文化思想家”。他长期致力于文化史与散文创作的融合,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中华文化脉络,文笔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善于将宏大的文化主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主要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君子之道》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曾获多项文学奖项,对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文脉/余秋雨著 K203/Y764-1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馆藏地:社会科学五(东区五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675866, 今日访问量: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