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9期总第440期 《红与黑》

  • 发布时间:2025-10-17
  • |
  • 作者:暂无
  • 阅读次数:12

第12卷第39期总第440期

《红与黑》

                            ——司汤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23级1班 石曰野   指导老师 张丽丽

 image.png

内容简介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故事发生在复辟王朝时期的法国,主人公于连·索雷尔出身木匠家庭,却凭借过人的天赋与野心,试图冲破阶级壁垒。他一面以宗教为梯(“黑”),在市长家担任家庭教师,与市长夫人产生禁忌之恋;一面借革命热潮(“红”),跻身巴黎贵族圈,赢得侯爵之女芳心。双重身份的撕裂与道德挣扎,最终因枪击情人事件走向悲剧结局。

小说通过于连的攀升与陨落,揭露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虚伪与僵化。宗教的功利化、贵族的腐朽、平民上升通道的封闭,在司汤达犀利的笔触下无所遁形。“红”象征革命激情与世俗野心,“黑”隐喻教会枷锁与保守秩序,二者的冲突构成了主人公乃至整个时代的命运困局。这部作品不仅刻画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更以心理描写的开创性成就,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发展方向。

写作背景

红与黑》的创作深深植根于19世纪初期法国的政治剧变与社会转型。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亲历了拿破仑帝国的陨落与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思想禁锢与个人命运的撕裂,成为小说诞生的现实土壤。

拿破仑战争后,封建贵族与天主教会重新掌权,资产阶级虽在经济领域崛起,却仍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复辟王朝通过“极端保王派”政策压制自由思想,青年才俊的上升通道被限制于教会(“黑”)与军队(“红”)两条路径。小说中于连在神学院与贵族沙龙间的挣扎,正是这一时代青年命运的真实写照。这部“灵魂的哲学诗”因此超越了个人悲剧的范畴,成为解剖一个时代的解剖刀。司汤达在扉页写下“真实,严酷的真实”,恰是对复辟王朝的最后通牒——两个月后,七月革命爆发,彻底终结了旧秩序。

精彩分享

1.他凝视着德·雷纳尔夫人白皙的手腕,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木匠的儿子。但当他背诵拉丁文《新约》时,市长夫人的惊叹让他尝到了跨越阶级的快感。

2.于连发现,最虔诚的修士往往藏着最精明的算计。他将彼拉院长的偏爱视为‘一场需要赢得的战役’,甚至强迫自己用铁钉刺伤手掌来练习苦修表演。

3.当玛蒂尔德小姐故意打翻烛台,让于连在黑暗中触碰她的手时,他瞬间识破了这场‘爱情狩猎’的本质:她渴望用冒险的爱情反抗乏味的贵族生活,而他需要这场征服证明自己的价值。

4.‘我不过是个反抗自己卑贱命运的农民!’于连在法庭上的怒吼,让陪审团的绅士们惊恐地意识到:这个青年用一生演绎的,正是他们竭力掩盖的阶级真相。

5.在潮湿的地牢里,于连终于褪去所有伪装。他拒绝玛蒂尔德的营救,选择与德·雷纳尔夫人共度最后时光。‘我们曾经像孩子那样爱过,那是真实的。’

个人感想

在落日西照的图书馆中,当代青年们谈论着内卷与躺平的生存悖论,这种困惑与两个世纪前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索雷尔产生了奇妙的共振。《红与黑》这部被誉为"灵魂解剖教科书"的杰作,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惊人的现实穿透力。当我们穿透历史帷幕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会发现它早已预言了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悖论:在固化的社会结构中,个体用世俗成功对抗精神虚无的永恒困境。

于连的悲剧性在于他始终被困在自我认知的迷宫中。这个木匠之子既鄙视贵族阶级的虚伪,又渴望通过征服这个阶级来证明自我价值。他在神学院钻研拉丁文典籍时表现出的惊人天赋,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展示的优雅谈吐,本质上都是对贵族文化符号的拙劣模仿。这种矛盾性在当代社会转型期青年身上反复重现:小镇做题家们用985学历装点门面,却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继续着身份焦虑;寒门精英们熟练使用中英混杂的商务用语,却在觥筹交错中始终感觉自己是局外人。

司汤达通过于连的晋升之路,揭示了社会流动背后的残酷真相。19世纪的法国社会看似为平民打开了上升通道,实则设置了更隐蔽的阶级壁垒。于连以为穿上骠骑兵制服就能跨越阶级鸿沟,却不知这身装束反而使他沦为贵族眼中的滑稽戏演员。这种结构性困境在今天演变为更复杂的形态:教育产业化制造的学历通胀,职场中隐形的阶层天花板,社交媒体营造的成功幻象,都在重复着"流动的停滞"这一现代寓言。

德·雷纳夫人与玛蒂尔德小姐象征着于连精神世界的两极。前者代表自然情感的救赎,后者象征社会地位的诱惑。这种撕裂在当代亲密关系中演化出新的形态:婚恋市场上的条件匹配游戏,社交媒体中的情感表演,都折射出现代人在情感与功利之间的摇摆。于连对两位女性的征服本质上是其身份焦虑的投射,正如今天某些"凤凰男"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跃迁的算计。

司汤达对爱情心理的刻画具有惊人的现代性。于连在花园里握住德·雷纳夫人手的那个著名场景,展现的不仅是情欲萌动,更是平民知识分子对贵族权威的僭越快感。这种将情感关系异化为权力较量的现象,在当今的PUA文化、情感操控等社会现象中能找到清晰的对应。当爱情沦为身份认同的工具,亲密关系便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于连在狱中的觉醒构成了全书最具哲学深度的篇章。当世俗成功的幻象破灭后,他终于触摸到存在的本真状态。这种顿悟与加缪笔下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形成互衬:认清生存的荒谬本质后依然保持清醒,才是最高形式的反抗。这对困在"996"系统中的当代人具有启示意义——当我们在绩效考评中逐渐异化为数据指标时,或许需要于连式的勇气来重获生命的主体性。

红与黑的象征体系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红"不再局限于军装与教袍,而是异化为社交媒体的点赞红心、股市行情的飘红数字;"黑"也不仅是教士黑袍,更指向算法黑箱、数据深渊。当现代社会用更精巧的符号系统重构等级秩序时,个体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性?这个追问将《红与黑》的现代性价值推向新的高度。

站在21世纪回望于连的悲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更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类精神的集体症候。当物质繁荣与精神贫瘠的悖论愈演愈烈,当社会流动的神话不断制造着新的焦虑,《红与黑》就像一面冷酷的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迷失。这部作品的价值,正在于它不断提醒我们:在追逐世俗成功的道路上,别让灵魂沦为野心的祭品。

作者简介

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心理分析、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和复杂的人物塑造著称,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主要作品有:《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阿尔芒斯》《意大利遗事》《论爱情》《亨利·勃吕拉传》《罗马、那不勒斯与佛罗伦萨》等

红与黑/司汤达著 H319.4:I/S703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 2002.  馆藏地:社会科学三(东区三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675866, 今日访问量: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