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47期总第448期 《我胆小如鼠》

  • 发布时间:2025-11-14
  • |
  • 作者:暂无
  • 阅读次数:9

12卷第47期总第448

 

《我胆小如鼠》

          ——余华著

中文241班 邓世勤    指导老师 张丽丽

image.png

内容简介

余华的《我胆小如鼠》是一部以“怯懦”为切口透视人性与社会的寓言式作品,通过主人公杨高的命运轨迹,构建了一部关于敏感者如何在暴力规训中寻找尊严的精神档案。小说以杨高的自白“有一句成语叫胆小如鼠,讲的就是我的故事”开篇,揭示其从童年到成年被社会标签异化的全过程 。童年时期,语文老师以他为例讲解“胆小如鼠”,同学的嘲笑、邻居的调侃将这一标签内化为他的自我认知。父亲的死亡成为其命运的转折点:十二岁那年,父亲因被拖拉机司机欺凌,最终驾车与其同归于尽,这一暴力场景在杨高心中埋下恐惧与仇恨的双重种子。成年后,杨高在工厂遭遇工友吕前进的系统性压迫。吕前进通过威胁领导、霸占资源等无赖手段,将丛林法则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教唆杨高作恶,嘲笑其“饿死胆小的”,甚至在雨夜被杨高误抱后反诬其为强奸犯,引发暴力冲突 。当杨高终于拿起菜刀准备复仇时,却因吕前进提及“曾在雨中为其送伞”的细节而心软,最终只扇了对方一耳光,却遭更残酷的暴打。这一“未完成的反抗”成为弱者在暴力社会中生存困境的缩影。

写作背景

余华在访谈中坦言,《我胆小如鼠》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童年时期,他因性格怯懦常被兄长“遗忘”在黑暗中独自回家,这种孤独感成为创作的原始动力 。父亲作为医生的职业经历,使他近距离观察到人性的善恶与生死离别,为小说中暴力场景的刻画提供了素材 。此外,19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如工厂改制、下岗潮)也影响了作品的主题表达——杨高在工厂的遭遇,折射出普通劳动者在体制变革中的无力感 。余华曾表示,他试图通过杨高的故事,探讨“在一个推崇胆大的世界里,坚守善良是否是一种原罪”

精彩分享

1. 连绵阴雨结束之后,冬天的晴朗依然散发着潮湿。

2.真正的勇气不是不感到恐惧,而是即使害怕也能继续前进。

3.胆小的人不是真的胆小,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善良。胆小的人不是弱者,他们只是选择用更安静的方式发光。

4.时间会治愈所有伤口,是我们人生中最强大的免疫力。

个人感想

偶然间读余华的《我胆小如鼠》,我触动很大。那个少年胆怯又充满自尊,敏感而又内心丰富。作者把我少年时期的不安、惶恐和紧张的心理完全看穿、看透。

成长是一种“死里逃生”的幸福感,天知道,我对这句话有多么的共鸣!“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获得的幸福感是转瞬即逝的,你会忘掉它的;但当你遇到一个重大的挫折,你原本以为自己很难度过它,甚至可能被这个挫折击垮的时候,你忽然发现曾经胆小如鼠的自己战胜了它,这时候会有一种幸存感,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个时候获得的幸福感你会铭记一生。这将激发我们更敢于探索,敢于去做以前没有把握的事情。”这“死里逃生”的幸福感直击我的内心!

“胆小如鼠”,我因为这个词而买下这本书。作者说,胆小如鼠是人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一个人如果小时候是“胆小如鼠”的人,他长大以后很可能会变成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小时候胆大包天的那帮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都是胆小鬼。童年是一个整体,那是一段恐惧和欢乐并存的岁月。只是可惜,我至此也没有胆大包天,但毋庸置疑,我内在的强大力量打败了看似柔弱不经风雨的我,有些许时刻,我觉得挺荣耀。

人生要有挫折感,要有《我胆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里面始终怀疑这个世界的态度。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很幸福的环境里生活,那他往往会对幸福感到麻木;而当一个人不断遇到困难、挫折,他在困难消失、挫折被他打败的时候所品尝到的那种幸福感,往往才是真正的幸福,哪怕它只有很小一点儿。

人往往在顺利的时候,更愿意去面对自己失败的那些部分。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失败中,他大概率是不想面对失败的,所有人都一样。我也一样,因为我经历过很多很多的失败,当我在失败的时刻,我并不愿意去面对我失败的那些东西。但当我在获得胜利的时刻,我特别想去面对我失败的那些经历,因为觉得失败的经历特别美好。很奇怪,当你胜利以后再回想,你会觉得最难忘的是你那些失败的经历。这些失败的经历造就了你后来的成功。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老话说得一点儿都没错。

我现在依然会有一些敏感、自卑、怯懦的时刻,人的那种挫败感是会伴随一生的。“怯懦是一种美德”,因为我觉得人就是因为有恐惧感,有一种怯懦感,有一种不安感,有一种敬畏感,所以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善良,我们才会知道什么事情是自己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其实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因为敏感才会带来发现,而发现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人在生活中可能时不时会有那么一些敏感脆弱的时刻,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去想,不要想的最好办法是不要说。时间会治愈所有伤口,是我们人生中最强大的免疫力。

我们遇到的很多挑战,都不是我们主动去找的,而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或许在生活里,我们都曾是杨高,都曾如他般胆小,或许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原生的环境,或许我们也会犹豫不决,也会有看不清自己的时候,或许我们也会因为抵挡不住接踵而来的压力选择妥协,但这一切可以是暂时休憩的理由,却不该成为我们自暴自弃的借口!希望我们不仅能打败岁月带来的恐惧,更能学会与恐惧共存!在这个本不该怯懦的年纪,但愿你我都能压制心里的“胆小鬼”,拥有不失责任的担当,也有不失自由的勇气!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原名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幼年迁居海盐县。1977年高考落榜后从事牙医工作,1979年弃医从文,1983年发表首部小说,1987年以《十八岁出门远行》确立先锋作家地位。1993年定居北京专事创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22年任海盐县文化大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先锋文学代表人物,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等国际奖项,其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被译成40余种语言全球传播,深刻探讨人性、苦难与生存主题。

主要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文城》《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等。

 

我胆小如鼠/余华著   I247.57/Y755-26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756607, 今日访问量: 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