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4期  总第229期 《陶行知谈教育》

  • 发布时间:2022-03-18
  • |
  • 作者:学前201班 卢俐妍
  • 阅读次数:273

第9卷第4期        总第229期      2022年3月18日

 

《陶行知谈教育》

                                                         ——陶行知

 

学前201     卢俐妍

内容简介

       《陶行知谈教育》一书共收录陶行知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共33篇。前半部分的文章均为陶行知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教学合一》《生活教育之特质》《活得教育》《行是知之始》等;后半部分的文章是陶行知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回忆育才学校办学的历史和教育宣言等方面的文章。

写作背景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有三个方面:从家庭环境来看,清贫的生活让他深知底层劳动人们的辛苦,也让他的教育思想始终从工人与农民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经历来看,陶行知长于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且启蒙于私塾,深受先秦儒家思想与王阳明学说的熏陶。赴美求学、师从杜威的经历又让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师范教育思自身发展的局限以及平民教育运动的兴起均对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精彩分享

1.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

2.       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我们人的需要力,有大有小,我们只求其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就是了,所以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就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滞停,不使前进,把他束缚了起来。

3.       学生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4.       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变成了真正的先生。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你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5.       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

6.       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个人感想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书时,我仿佛是在面对面和陶先生交流,深刻地学习他的思想。陶行知先生在书中表明:未来的教师应忘记自己的年龄,加入到儿童的队伍中去。我想,教师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把自己当做和幼儿一样的人,从幼儿的思想和观察点出发来考虑和处理一切事物,这样做便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幼儿感受到教师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教师,而是一个像自己的好朋友的教师。在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后,教师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幼儿心中所思所想,从而有效果更好的教育。同时教师也能发现幼儿潜在的、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的认知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他们的一切想法都是那么干净纯粹。

 陶行知先生曾说的一句大家都听过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将真理交给学生,而作为学生,求学过程中需要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提出一些疑问,千万不能武断盲从。我们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益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生活中存在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若是我们往其深处挖掘,或许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做学问的人,总是带着科学求真的理念;若是浅藏辄止,便得不到真理和答案。在思考问题时也是一样的道理,多问问为什么,从而更全面细致地明白,如果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和探索,所了解到的就只是冰山一角了。现在的世界日新月异,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在课堂的教学中,尽量做到要实行民主式教学,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可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启发诱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有教育意义。在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做到主动学习,而且可以享受探索未知的过程,从而获得某种成就感和体验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把一切的知识及其来源都准备好放在学生面前让他学,那么这个学生不一定乐于接受,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处于被动状态,不仅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而且容易激起学生厌学心理。

读完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受益匪浅,对未来的教师职业道路慢慢有了清晰的想法!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代表作品: 《中国教育改造》、 《古庙敲钟录》、 《斋夫自由谈》 

陶行知谈教育/陶行知         G40-092.6/T349-8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馆藏地:社会科学一(东区二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481286, 今日访问量: 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