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3期总第434期 《人间草木》

  • 发布时间:2025-09-26
  • |
  • 作者:暂无
  • 阅读次数:69

第12卷第33期总第434期

《人间草木》

                                            ——汪曾祺  

物理243  李美乐               指导老师   张丽丽


image.png

内容简介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的经典散文集,全书分为七辑,涵盖花草植物、风土人情与旅行见闻等主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葡萄月令、腊梅、槐树等草木的生长情态,将自然之美与生活趣味巧妙融合。书中既有对家乡四季风物的深情回望,也穿插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信仰、爱与希望的力量。汪曾祺的语言平实中见诗意,简洁而富有韵味,如“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等名句,温暖而耐人寻味。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变迁与人性温度,也引导读者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写作背景

《人间草木》创作于中国社会转型期,汪曾祺亲历时代变迁,对传统生活方式怀有深切眷恋。他一生游历丰富,从故乡高邮到西南联大,从江南到塞北,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在作品中,他以质朴温润的笔触记录草木山川、风土人情与历史人物,既展现个人记忆,也折射社会脉动。这种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的创作,使作品兼具生活气息与文化厚度,成为当代散文的经典范例。

精彩分享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蕞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个人感想

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作业、课程和各种事务裹挟前行,目光总是停留在眼前的待办清单上,很少有机会停下脚步,去看看身边的一草一木。然而,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却像一扇缓缓开启的窗,让我重新发现了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生命的力量。

这本书以细腻而温润的笔触,描绘草木从萌芽、生长、繁盛到凋零的全过程。读到那些文字时,我仿佛能看到清晨的露珠在叶脉上滚动,折射出细碎的光;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混着青草的气息,湿润而清新;这些草木虽然沉默无言,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温柔,让人心生敬畏。

在汪曾祺的笔下,草木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情感的寄托和人生的隐喻。他写一棵老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他写一株小草在石缝中顽强生长,让人联想到逆境中不屈的生命力。我在阅读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原来自然早已将人生的智慧写在草木的年轮里。

书中不仅有对草木的描绘,更有许多人与草木相处的温馨故事。汪曾祺先生用平淡却充满温情的语言,讲述了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草木互动:在窗前种一株兰花,为的是清晨醒来时能看到一抹绿意;在院子里栽几棵果树,期待着四季轮回中的不同景致;在旅行途中随手采撷野花,只为留住一段美好的记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我们从草木那里获得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启示。

阅读《人间草木》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的我生活在乡下,每天都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时的我,能感受到草木的呼吸,能听见生命的脉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城市生活的忙碌,我与自然渐渐疏远,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道路和永不停歇的学业。

《人间草木》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与自然的连接。它提醒我,即使身处学校,也可以在阳台上种几盆绿植,在校园里辨认不同的树种,感受四季的更迭。草木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而停止生长,它们年复一年地发芽、开花、结果,默默见证着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当我们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这些生命时,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丰盈。

 读完这本书,我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草木的美,不在于被欣赏,而在于它们真实地存在着,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展现着生命的力量与尊严。《人间草木》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草木的价值,更让我学会了用一颗敬畏之心去对待自然,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一次心灵的修行和生命的启示。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35日—19975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生平经历。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期间与同学合办《文聚》杂志,发表早期作品。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文联编辑、《北京文艺》《民间文学》杂志编辑,后调入北京京剧团任编剧。1964年参与改编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后更名为《沙家浜》),并因此登上天安门城楼。1979年后重新投入文学创作,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等短篇小说以诗化语言和乡土情怀闻名,成为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品。199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顾问,1997516日因病逝世,享年77岁。

 小说以平淡质朴的笔触描绘市井生活与乡土风情,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被誉为“诗化小说”,展现人性美与自然和谐。散文风格如话家常,题材涵盖草木饮食、民俗记忆,如《蒲桥集》《人间草木》,体现“日常生活审美化”。戏剧与书画,除京剧剧本外,擅长绘画,作品融合文人趣味与民间艺术。

 汪曾祺著   I267/W055-4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04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


玉林师范学院| 红叶网| 玉林师范学院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校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邮编:537000(西校区) 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编:537000(东校区)
版权所有: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 电话:0775-2620818
本站总访问量: 2675869, 今日访问量: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