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4期总第435期
《乡土中国》
——费孝通
思政241班 陈虹燕 指导老师 梁莉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解析乡土的书——传统农耕文明里根深蒂固的“乡土本色”,以己为中心如波纹般扩散的“差序格局”,依循礼俗而非律法的“礼治秩序”,安土重迁少流动的“熟人社会”,文字难入却口传心授的“乡土语言”,聚族而居重伦常的“家族结构”。——但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改造乡土,而是如何理解乡土。如何洞察乡土,如何尊重乡土的本质与变迁。作者以社会学家特有的理性与洞察剖析乡土,融田野观察、学术思辨、文化溯源、社会展望于一体。为我们揭开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底色或许就是乡土。
写作背景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传统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其内在运行逻辑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日益显现。费孝通先生基于对中国乡村长期的田野调查,尤其是对江村等村落的深入研究,结合社会学理论,试图剖析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提供学术支撑。当时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历史或西方理论的套用,而费孝通先生希望从本土社会的实际出发,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分析框架,《乡土中国》便是在这样的学术与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精彩分享
1.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在这种格局里,讲究亲疏远近,不像西方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2.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而现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是从外限制人的。这种治理逻辑的差异,是理解传统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关键。
3.乡土社会的人们依附土地而居,“安土重迁”是常态,人口流动性极低,这使得他们在一个“熟人社会”里生活,彼此间的信任基于长期的熟悉与了解,很多事情靠口头约定和人情往来就能解决。
4.文字在乡土社会里其实是多余的,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足够顺畅,人们更依赖语言、表情甚至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文字下乡”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会遭遇天然的障碍。
5.乡土社会的家族不仅是生育单位,更是一个经营单位,承担着经济协作、文化传承、秩序维护等多重功能,其结构是单系的(父系),注重纵向的伦常关系,这和现代社会的小家庭有着本质区别。
个人感想
于偶然间在书架瞥见《乡土中国》,看到书名,我不禁生出疑惑:“乡土社会的那些事儿,在今天还有探讨的必要吗?”我总以为乡土是遥远且陈旧的,与当下的生活关联甚微。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却让我明白乡土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是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关键密码。
初读此书,书中对“差序格局”的阐释便深深吸引了我。费先生将其比作投入水中的石子所激起的层层波纹,以个人为中心,向四周推展出亲疏有别的社会关系网络。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逢年过节家族团聚时,长辈们对亲属关系的了如指掌;邻里之间因人情往来而形成的互助默契。在现代社会,我们常以西方“团体格局”的视角去审视人际关系,却忽略了“差序格局”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它或许没有清晰的规则边界,却在无形中维系着社会的温度与活力。
“礼治秩序”的论述也让我颇有感触。乡土社会靠“礼”而非“法”来维持秩序,这并非是法治的缺失,而是一种源于传统习俗与道德自觉的治理智慧。我想起老家乡村里,邻里间偶有纠纷,很少会闹到对簿公堂,大多是由族中长辈或乡贤出面,依照祖辈传下的规矩调解。这种“礼治”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其中蕴含的对传统的尊崇、对人情的考量,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治理理念。
最让我深思的是书中对“乡土本色”的剖析。尽管如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安土重迁”的观念却仍在许多人心中留下烙印。我的父母即便在城市生活多年,仍对家乡的土地、农作物怀有特殊情感,会在阳台开辟一小块地,种上带着乡土气息的蔬菜。这让我意识到,乡土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即便身处繁华都市,那份对土地的眷恋、对熟人社会的依赖,也未曾完全消失。
读完《乡土中国》,我不再觉得乡土是过时的标签。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过去与现在,更让我懂得,理解乡土,便是理解中国的根。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或许离土地越来越远,但书中所揭示的那些乡土特质,如差序格局里的人情温暖、礼治秩序中的道德自觉、乡土本色里的文化坚守,仍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份对乡土的洞察,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唯有读懂乡土,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坚守。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2005年),江苏吴江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后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费孝通长期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注重实地调查,对中国社会结构、乡土文化等领域有深入且开创性的研究。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院校,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学术成果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语言平实却蕴含深刻洞见。
主要作品:《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重建》《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费孝通社会学文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
乡土中国/费孝通 C912.82/F376-8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馆藏地:社会科学四(东区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