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5期总第436期
《活着》
——余华著
思政243班 王鑫 指导老师 张丽丽
内容简介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关于苦难、忍耐与生命的深刻寓言。小说通过农民福贵的一生,平静而残忍地展示了“活着”的原始力量。福贵的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失去:他先后失去了财富、地位、家庭和所有挚爱的亲人。命运将他生命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一一剥夺,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伴他在夕阳下回忆。但余华的笔触冷峻而克制,他让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被命运摧毁的悲剧英雄,而是一个在承受了所有苦难之后,依然能够淡然讲述自己故事的老人。福贵的“活着”,是一种剥离了所有外在期望(成功、财富、情感寄托)之后,对生命本身最本质的坚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一切苦难最有力的对抗。这本书不仅是个人的命运史,也是一幅浓缩的中国近代历史画卷。福贵的故事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交织,使其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意义。最终,《活着》让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究竟何在?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伟大恰恰在于其承受苦难的能力,以及即使一无所有,也要继续“活着”的这份坚韧与平静。
写作背景
《活着》的写作背景深度融合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宏阔历史与作者余华在1990年代初的个人思考。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漫长而坎坷的一生,贯穿了从国共内战、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大跃进乃至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时期,将个体的苦难命运置于动荡的时代洪流之中。而余华在创作时,正有意识地从早期的先锋实验转向对民间苦难与生存哲学的探索,他试图剥离政治叙事的直接评判,以一种冷静、朴素的笔触,揭示出苦难的普遍性以及“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生命韧性,从而回应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结束后,人们对个体生命价值与历史记忆的深沉反思。
精彩分享
1.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是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
3.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4.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5.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个人感想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泰戈尔的这句诗,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开启了余华所著《活着》那扇通往满是沧桑却又充满力量世界的大门。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集合体,他从富家少爷的肆意挥霍,到家道中落的穷困潦倒,再到亲眼目睹一个个亲人先后离世,这样的打击接二连三,福贵却依然顽强地活着,与老牛为伴,守着那片承载了太多回忆的土地。生命的意义并非是要去追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这些身外之物,而仅仅是活着本身。哪怕生活千疮百孔,只要还能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度,还能听到风吹过的声音,那便是活着的价值所在。苦难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不能因苦难就否定活着的意义,反而要在苦难中去坚守生命,领悟活着的纯粹。
跟随着主人公福贵那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亲眼目睹他从富家少爷一路历经家道中落、被抓壮丁、亲人接连离世等如炼狱般的重重苦难,方能逐渐触摸到“活着”一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且复杂的意义。而董宇辉与余华对《活着》的独到解读,更是如同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我们深入理解这本书的道路,让我们得以更加透彻地去领悟其中的价值与内涵。
余华在创作《活着》时,凭借其敏锐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将生命的坚韧与无常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他曾深刻地指出,“活着”是汉语里最具力量的词汇之一,而这种力量并非源自于声嘶力竭的喊叫,也不是依靠主动的进攻,而是源于默默的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种种职责,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的一生无疑是对这种“忍受”的绝佳诠释。曾经的他,是个玩世不恭、肆意妄为的纨绔子弟,赌博成瘾,丝毫不顾家人的感受,也未曾珍惜拥有的一切,直至把家产输个精光,生活的磨难开始如潮水般涌来。可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逐渐蜕变,变得坚韧、隐忍,面对亲人的离去,他虽悲痛欲绝,但依旧默默承受,继续前行。
他的性格转变体现出了人性在生活重压下的顽强一面,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态度。我们常常会在顺遂时忽略了生活可能潜藏的危机,在拥有时不懂珍惜,而当挫折来临,是否也能像福贵后期那样,不被打倒,而是咬牙坚持,在命运的漩涡中保持对生活的敬畏和热爱?同时,家珍、有庆、凤霞等人物也都鲜活地存在于福贵的生命里,家珍的善良坚韧、有庆的纯真善良、凤霞的懂事乖巧,他们与福贵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成为了福贵在苦难岁月中的精神支撑,也让我看到了亲情在艰难生活中的力量,更加珍惜身边亲人的陪伴。
作为一个养尊处优、肆意挥霍的富家子弟,在赌博的深渊中迷失自我,最终输光了家产,从此沦为一贫如洗、在生活底层苦苦挣扎的佃农。此后,命运的暴风雨并未停歇,福贵被抓壮丁的遭遇让他置身于枪林弹雨、生死未卜的战争之中,好不容易回到家中,等待他的却是亲人离世的噩耗接踵而至。儿子有庆因意外失血过多而夭折,那本应充满活力的生命戛然而止;女儿凤霞难产去世,留下无尽的悲痛;妻子家珍也在生活的重压与精神的折磨下,最终离他而去;就连女婿和外孙,也没能逃脱命运无情的摆弄,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即便遭受了这接二连三、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福贵却从未放弃活着的信念,依旧在那片承载了太多回忆与伤痛的土地上,与老牛为伴,日复一日地耕耘着,用他那满是皱纹的脸庞和佝偻的背影,书写着对生命的坚守。
《活着》的故事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解放前的动荡、战争时期的混乱以及后期社会的种种变迁,都如同一双无形的大手,左右着福贵及其家人的命运。从福贵被抓壮丁,在战场上经历生死,到回到家乡后面对生活物资的匮乏、家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我们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同时,书中人物身上也隐隐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像家珍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隐忍,福贵历经沧桑后对命运的顺应,都有着儒家的隐忍、道家的顺应等思想的痕迹。这让我意识到,作品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苦难故事,更是在通过个体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以及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具象的感知,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有了更深的理解。
余华通过福贵的故事,向我们抛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常常在追逐外在物质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忽略了生命的本质以及内心真正的需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总是忙碌于追求功名利禄,渴望着获得他人的认可与羡慕,仿佛那些身外之物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可当我们走进福贵的世界,才惊觉我们所执着的,或许只是生命中最浅薄的部分,而真正的活着,本应是抛却那些繁杂的外在,回归到生命最纯粹的状态,仅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董宇辉对《活着》的感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现实生活角度去理解这本书的珍贵视角。他回忆起自己在大学时初读《活着》,内心犹如被铁锤重重敲击,那种难受与震撼的感觉久久萦绕心头,难以消散。而当他身处公司转型的艰难时期,再次捧起这本书时,却从中汲取到了意想不到的力量,收获了豁达与释然。董宇辉敏锐地察觉到,《活着》与余华的其他作品有着一种共性,那就是尽管苦难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它带来的只是痛苦与折磨,但人却能够在苦难的磨砺中,学会与自己和解,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就如同福贵,在经历了无数次命运的捉弄后,尽管最后只剩下自己孤苦伶仃,却依然活到了最后,而那一刻,仿佛就是生命意义的一种深刻体现。董宇辉自身的经历更是与《活着》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面对职场上的种种痛苦和挫折时,他从书中汲取智慧,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渐渐摒弃了功利心,让内心的力量不断滋长,这无疑是《活着》所传递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映照。
在细细品味福贵的一生时,不禁陷入沉思,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这漫长又充满苦难的岁月呢?是对命运的无奈妥协,还是心底那份对生活本能的、纯粹的热爱?其实,福贵的活着,已然超越了简单的生存概念,它更像是一种无声却又无比坚毅的抗争,是对生命尊严的执着捍卫。他深知自己无力改变命运那冷酷无情的安排,可他却能在苦难的重重缝隙中,凭借着那一丝对生活的眷恋与希望,努力去捕捉哪怕只是星星点点的光亮,而正是这些微弱的光芒,汇聚成了足以照亮他余生道路的力量,让他能够在这充满荆棘的人生旅途中,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行。
反观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繁华喧嚣却又暗藏压力。我们常常会为了一些琐碎的得失而烦恼不已,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疲于奔命,仿佛陷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追逐漩涡之中。一旦遇到些许挫折,便怨天尤人,甚至开始质疑生活的意义,陷入迷茫与消沉的泥沼。然而,与福贵所经历的那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苦难相比,我们眼前的这些不如意,不过是生活泛起的小小涟漪罢了。《活着》这本书,恰似一面镜子,清晰而真实地映照出我们在面对生活时的脆弱与浅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本应有的坚韧与厚重,让我们羞愧于自己面对困难时的不堪一击,也促使我们去反思该如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拥抱生活。
合上《活着》这本书,福贵的故事却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它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长久地在我们心间闪耀,时刻提醒着我们活着的力量。如同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在我们心间,不断滋润着我们对生命与生活的感悟,让那些原本抽象的道理变得愈发鲜活而具体。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严峻的挑战,无论命运的风暴如何肆虐咆哮,我们都应当怀揣着像福贵那般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珍惜每一个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因为活着,绝不仅仅是呼吸之间的生理延续,它更是一种跨越时空、跨越苦难的精神传承,是在苦难中学会微笑,用乐观去化解悲伤;是在挫折中坚守希望,让信念成为冲破黑暗的利剑;是在平凡中发现美好,从日常点滴里品味生活的甘甜。让我们带着从《活着》中汲取的这份深刻领悟,在生活的广阔舞台上,用心去演绎属于自己的“活着”之歌,让生命的意义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这,便是《活着》给予我们最宝贵的馈赠,也是它所升华的关于活着的至高主题,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去践行。
《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生命、命运、亲情以及时代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明白活着虽不易,但只要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保持坚韧的品质,即便面对苦难,也能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活着的意义,书写出独属于自己的“活着”故事。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原名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幼年迁居海盐县。1977年高考落榜后从事牙医工作,1979年弃医从文,1983年发表首部小说,1987年以《十八岁出门远行》确立先锋作家地位。1993年定居北京专事创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22年任海盐县文化大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先锋文学代表人物,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等国际奖项,其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被译成40余种语言全球传播,深刻探讨人性、苦难与生存主题。
主要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文城》《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等。
活着/余华著 I247.57/Y755-16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馆藏地:社会科学二(东区三楼)